犁开太平洋的万顷波涛,一艘艘巨大的油轮驶向惠州大亚湾。油轮的目的地彰显一个世人瞩目的现实:大亚湾畔一个世界级的石化基地正在崛起!
这个基地崛起的速度很快。在前几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9亿元,增长10.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6万元,增长6.2%;工业总产值501.9亿元,增长11.4%;国税收入17亿元(扣除海关代征税112.6亿元),增长4.3%;地税收入8.9亿元,增长40.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9亿元,增长35.9%。
今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将惠州纳入珠三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惠州临港基础产业,建设石化产业基地”。这意味着大亚湾临港石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无疑为惠州发展临港石化经济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惠州迎来了一个跨越性的重大发展机遇。
新兴石化产业区全球瞩目
惠州大亚湾石化工业区一期规划总面积27.8平方公里,建立之初就被省政府列为5个重点发展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去年,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授予工业区“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示范园区”牌匾。
随着经济发展渐入佳境,大亚湾吸引了来自荷兰、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投资。为了减少工业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石化区对引进工业项目建立了严格的节能、环保评估机制,严把准入关口。“技术水平、环保标准领先,环保手段完善”,大亚湾对入户企业定下可谓“苛刻”的标准。这不仅没有影响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反而让不少商界巨贾投来青睐的目光。2007年,广东省首座石化特征因子自动监测系统在这里建立,全天候自动监测石化区40多种石化特征污染物。石化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要求,海域水质达到相应海域功能区的要求。
目前,石化区内已落户项目共44个,总投资额近900亿元。中海壳牌、广东LNG惠州电厂、中海油惠州炼油、比亚迪以及华德石化原油库、日本三菱丽阳公司投资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项目、中海基地集团石化服务公司投资的裂解汽油综合利用项目等,个个大名鼎鼎,实力强劲。据统计,当前落户惠州的世界500强企业共有26家,其中就有12家聚集于此。据测算,到2010年,整个大亚湾石化工业区将达到工业产值1000亿元,GDP500亿元的规模,成为广东和中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大亚湾石化工业的崛起,与广东省乃至全国石化产业从调整布局到基本定型的重要战略基本同步,这说明惠州抓住了广东新一轮发展机遇,既一举奠定了本身未来发展的基本格局,也成为广东省经济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2008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再次来到大亚湾。谈到石化基地建设时,汪洋提出,“这个地方要搞成国内最好的一个”,“省委、省政府将全力支持中海油在惠州做大做强”。
正式融入我省沿海石化产业链条
3月15日,惠州建设世界级石油化工基地取得重大进展,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第一套装置———常减压装置开始进行原油循环升温,标志着这个年炼油能力达1200万吨的项目已基本建成并开始联合试运转,而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也正式融入我省沿海石化产业链条当中。
据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投料试车各项生产装置的测试点,包括温度、流量、压力等指标均符合要求,工艺流程没有任何泄露点,完全符合试投料的技术规范和安全、环保要求,预计在4月底可生产出合格产品。
对于中海油惠州炼油项目开始联合试运转,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和惠州市长李汝求提出,大亚湾要按照“大石化、大旅游、大开发、大升级”的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做好环大亚湾地区产业发展布局规划;依托大亚湾石化区龙头企业,大力引进石化中下游产业,重点发展精细化工项目,积极延伸产业链;加大环大亚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高速公路、港口、园区道路等建设进度。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成规划面积达50平方公里的石化产业园区,15平方公里的精细化工园区。成为具有4000万吨炼油和3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中下游产业集聚、配套完善、布局合理的世界级炼化一体化石化基地。
同时,工业区将加快培育临港基础产业、高科技综合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继续加大环保、教育、卫生、文化等“民心工程”投入,推进社会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未来的大亚湾石化新城,将是一个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惠民新区、绿色港湾”。
在2009惠州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型招商引资推介会上,大亚湾有8大招商引资项目完成签约,这8宗签约项目总投资额约544.9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投资达442亿元的中海油炼化惠州基地二期项目。
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原油接卸基地
随着中海油惠州炼油30万吨级原油接卸泊位和5个成品油泊位建成投入使用,大亚湾东马港区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原油接卸基地。惠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工程奠基,碧甲港区7万吨级煤码头、东联作业区5万吨级煤码头和5000吨级公共石化码头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或投产,使惠州港的运输能力和海运优势都得到空前的提升。
今年1月,总投资约20亿元的惠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工程奠基,计划2010年投入使用。该项目由惠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与和记港口惠州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是自上世纪90年代初惠州港与和黄集团“擦肩而过”之后的首次“联姻”。惠州港与和黄集团最终修成正果,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改变惠州港没有专业化、现代化集装箱泊位的现状,使惠州港具备较强的集装箱运输能力。而且,惠州港也希望借助和黄集团这个世界集装箱码头运营巨头开辟固定的远洋航线。
据了解,惠州港的优势是拥有超大型原油接卸泊位和具有可建大型干散货泊位的自然条件及丰富的土地资源,对发展石化、电力等能源型临港工业有独特优势。惠州港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规划,大亚湾石化区将达到世界级规模,年炼油能力要达到4000万吨和年生产乙烯300万吨,有些邻近地区的石化项目也需要从惠州港接卸原油。届时,港口原油码头还将扩建,惠州港强大的海运优势将逐步显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