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5月28日的全国生物柴油行业协作组一届理事会二次会议的专家对我国生物质能源的现状泼了点冷水:该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政策不到位、环境有风险、资金投入过大、效益回报过迟、价格倒挂等一系列问题短期内尚不能解决。各地上项目要三思而行。
专家们的忠告主要针对目前的生物柴油项目热。据统计,我国现已查明的油料植物有151科697属1554种。分布广且可用作建立规模化生物燃料原料基地的乔灌木近30种,能建立起规模化供应基地的生物质燃料油木本植物有10种。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前景十分光明。正因为如此,南到海南,北到黑龙江,东到浙江,西到新疆,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省份都有生物柴油项目落户。
来自国家发改委和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对以下问题表示关注:
一是由于企业纷纷投资上项目,对各种植物的需求猛增,一些地区盲目增加种植面积,甚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二是企业对项目盲目乐观。'去年国家发改委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生物能源项目共有100多个,然而获批实施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张正欲教授分析说,用于生物柴油相关作物的生长周期比较漫长,在投资建设的头两年内几乎不会产生收益。同肘国家相关的政策较少,从事该项目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
三是经济效益。据已经上马生物柴油项目的企业反映,眼下1吨棕桐油已卖到3500元,相比生物柴油5000元的市场价,已没有多少利润空间。而对于每吨5700元的标准石化柴油价格,生物柴油的成本也在失去优势。这就形成了B前生物柴油市场原料成本倒挂现象。
四是政策缺失。有企业反映,在出口生物柴油时,海关竟然不知道生物紫竹是属于哪一类产品。另外、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正规的生物柴油销售渠道。
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生物柴油还在起步阶段,产业政策。技术标准、销售模式、环境评估等方面还不配套。一哄而上是不明智的。
|